• 005279426/2010-00001
  • 金水区人民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 2010-01-27
  • 2010-01-27
2010年金水区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0年1月26日在郑州市金水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金水区人民政府区长   赵书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将金水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并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各领域发展带来的种种冲击,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主线,紧紧围绕“三化两型”城市建设方向和“首善之区”工作目标,以“打造两个平台、推动两大跨越”为重点,大力实施“三项改革”,全力决战“四大战场”,着力提供“五项保障”,努力构建“八大民生体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积极探索既能有效满足我区当前发展需要、又能更好适应全区长远发展要求的新路径,主动应对危机影响,灵活破解发展危局,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经济建设沿着科学发展轨道健康迈进

坚持“四轮驱动”保增长。实施“投资拉动、消费促动、开放带动、科技推动”多管齐下战略,顺利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目标。其中,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扩大投资规模,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12个,完成年度投资58亿元;以扩大内需为重点促进消费增长,先后出台了提振房地产业、商品零售业和文化旅游业的系列举措;以提高经济外向度为重点加大招商力度,引进沃尔玛、金钱豹等知名企业7家,实际利用外资1.99亿美元,增长10.3%;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重点加快自主创新,全年申请专利1141件,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3亿元。预计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亿元、增长1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98亿元、增长1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5亿元、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3亿元、增长1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0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453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增长36%,经济实力继续位居中部地区城区前列。

开辟“四大战场”促转型。把城中村、楼宇商圈特色街、杨金产业园和北区等作为我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经济转型,有效积蓄了发展后劲。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以燕庄、西关虎屯为代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强力推进,年度总投资达35.6亿元;培育出年纳税百万元以上楼宇65幢、千万元以上5幢,楼宇经济支撑作用不断显现;“东风渠滨水产业带”、“宏达路汽车精品街”等15条特色街顺利建设,商业辐射效应逐步凸显;曼哈顿、西关虎屯、白庙“三大新商圈”建设初现规模,全年实现营业额近120亿元、利税4亿余元;杨金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签约项目23个,吸引投资8.3亿元;北区开发全面启动,市场化运作框架基本确立。

实施“三项改革”激活力。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入手攻重点、破难题,取得明显突破。以花园路街道办事处为试点,通过公开招标,将道路清扫保洁、市容环境维护、公共外环境“四害”消杀等外包给物业公司进行分片管理,率先在城市管理领域进行了“政府购买服务、公共事务外包”的尝试与探索。以股权量化、产权明晰为切入点加大农村股改力度,初步完成18个试点村组股改任务,累计确定股东1.6万人、量化集体经营性净资产10.1亿元。以整合资源、资本运作为目标改革投融资体制,成立了“金水投资公司”,打造了统一和更加高效的投融资平台。

(二)城市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原则加快推进

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加快中心城区建设。集中精力攻克手续办理和安置房建设两大关键问题,努力破解影响城中村改造快速推进的各种制约因素,全区已启动改造的14个城中村,控规方案目前全部获批,其中任砦、王庄、白庙等11个村完成土地挂牌出让,岗杜、王马庄、十二里屯等10个村安置房正在建设,燕庄、西关虎屯、西史赵等3个村安置房交付使用。通过改造,彻底改变了村庄旧貌、改善了城市环境,城中村不仅融入城市,而且成为推动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新动力、新阵地。

以完善市政功能为重点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区加大市政建设和改造力度,新建垃圾中转站3座、游园1个,新增绿地52万平方米,完成了经一路等13条路段人行道改造、丰乐路等12条路段道路复浇、农科路等4条扩延道路建设拆迁,对辖区破产企业楼院、无主管单位大杂院进行了集中治理。在农村加快公路交通体系建设,鸿宝路东伸、白杨路北延两项工程顺利竣工并建成通车。加强施工环境综合治理,确保了石武客专、G107改建等省市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外围地区发展。继续坚持分批推进、分类指导原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其中陈三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顺利通过验收,新建房屋57栋28万平方米,总投资3.2亿元。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发放种粮补贴138万元、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658万元。加强生态建设,建成林业生态村4个,村镇绿化1255亩、中幼林抚育4319亩,按期完成了魏河、七里河、十八里河生态水系治理拆迁任务。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项目11个,新建无燃煤区1平方公里,单位GDP能耗下降5.5%。深入开展违法用地专项治理,有效遏制了违法占地和私搭乱建行为,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管理水平。

以推进城市化进程为重点加快新城区开发。把东区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阵地,培训失地农民3496人次,推荐就业6428人次,发放各类补贴和扶持资金1133万元,完成地块附属物拆迁25宗,新开工建设安置房23万平方米,新投入使用84万平方米。把北区作为推进郊区城市化的试验田,初步确立了“生态宜居办公区”的发展定位,规划编制、投融资等工作全面启动。

(三)社会事业遵循和谐发展理念稳步前进

八大民生体系不断完善,为和谐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完善“就业促进体系”,全年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2753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98人。探索建立货币补贴与实物配租相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发放货币补贴1076万元、惠及低收入家庭2326户,区级廉租房项目“康苑居”小区即将动工。积极发展“教育均衡体系”,贾岗小学等4所新建学校交付使用,推动教师校际交流400余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就读达34755人,占全区在校小学生总数的37%。大力打造“平安建设体系”,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体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缔无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918家,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261起。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8.8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2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登记参保2.2万人,发放各类低保金、救助金1200多万元。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重点强化了对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疾病的防控。深化“社区建设与服务体系”,新建农村社区20个、社区托老站13座,圆满完成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直选率达92.6%,被评为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科普和文体事业长足进步,为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农村科普力度,荣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认真落实文化惠民政策,新建街道文化中心15个、农村文化站2个、文化大院21个,庙李镇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在郑州市第十届运动会上,我区获得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三项第一。广泛开展文明宣传“四进”、“百千万”礼仪、“一带十”志愿者和家庭文明代表制等活动,组织群众性文化演出700余场,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区考核验收。深入开展普法宣传,举办法制讲座100余场,受教育群众2万余人。认真落实计生利益导向政策,发放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费657万元,全区人口出生率稳定在11‰以内。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满足群众的各种合理诉求,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有效化解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创新人民调解方法,积极推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模式,建立调解组织268个,调处各类矛盾1.4万件,调成1.3万件。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隐患排查,先后检查生产经营单位8731家,消除事故隐患9321处,全区社会大局总体保持安全稳定。

(四)政府效能建设与管理创新深入推进

行政执行力得到新的加强。以推行目标管理为切入点,将政府重点工作全面量化,分别明确了责任领导、承办人和完成任务的时限,实行“周督查、月通报、季小结、年考评”,通过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责任追究体系,形成了政府运行“闭环效应”,保证了政令畅通,提高了执行效果。

政府公信力得到新的提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树促”和“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等活动,政府系统累计查摆问题219个,已经整改到位162个,正在整改57个,政府公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网上审批,建设电子监察系统,将区和镇办行政审批服务网络进行视频连接,实现了办事过程全程监控。全面加强政府投资管理,评审政府投资项目40个,审减财政资金3591万元。积极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四会一课”教育和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和作风纪律整顿,全年查处违纪案件36件,党政纪处分33人。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完善政府决策机制,重大决策前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意见,增加了政务透明度。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区人大报告工作、向区政协通报情况,主动邀请和配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政务视察活动,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23件、办结率100%。坚持依法治区,被评为“全国五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与此同时,外事侨务、地方史志、粮食管理、物价调控、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回顾一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欣慰的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理念,坚持用创新的思维谋划金水的事业,不失时机地推出“打造两个平台、推动两大跨越”发展战略,为应对危机、加快发展明确了方向;我们坚持用科学的举措应对复杂的形势,坚持“四轮驱动”,开辟“四大战场”,圆满完成“战危机、保增长”目标,积累了应对复杂局面的重要经验;我们坚持用改革的方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全面启动“三项改革”,在破解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明显突破。经过金融风暴的洗礼,金水的发展势头不仅没有放缓反而更快!发展后劲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强!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是加快金水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是推动金水向更高层面迈进的必然选择,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改革的意识、创新的精神体现于我们工作的各个方面,着力促使各种资源更加合理地配置、各种财富源源不断地涌现,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大力协作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各位老领导、老干部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辖区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金水建设,为金水的发展、繁荣、文明、和谐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2010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和发展目标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随着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系列政策的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实施和我省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全面启动,我们又将迎来新一轮难得发展机遇。同时也应看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仍然存在,我们在扩大市场需求、筹措建设资金等方面还面临着较大制约,再加上长期困扰金水发展的产业发展层次低、优势发挥不突出、城市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辖区群众关心的就业、住房、医保等热点难点问题亟需从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都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和工作中不能有丝毫松懈。新的一年里,全区必须千方百计抢抓机遇,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在应对挑战中把握主动,在破解难题中增创优势,在超越自我中寻求突破,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2010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准确把握金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三化两型”城市建设工作方向和“首善之区”建设工作目标,继续把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打造两个平台、推动两大跨越”作为工作主题,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方针,更加突出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突出民生事业保障和社会和谐稳定,更加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和城市精细管理,更加突出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保持全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基本态势,全力打造文明、生态、创新、和谐的新金水。

201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出口创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2%以内;实现就业再就业26000人。

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更加宏伟的蓝图和复杂多变的局面,我们要想继续在中部崛起大潮中勇立潮头,必须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更大的胆识谋划改革、更大的气魄推进创新。在新一年的政府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打造两大平台、推动两大跨越”的工作主题,重点在“一主线三主攻两优化”上下功夫、见成效,致力提高金水区“三力一度”。

“一主线”:就是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主线,把成本意识和产权理念贯彻于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从降低交易成本、明晰产权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入手,通过创立新的更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三主攻”:一是主攻调结构、促转型。以产业为支撑、项目为载体、科学发展为准绳,积极探索符合金水实际、体现金水特色、利于金水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二是主攻惠民生、促和谐。坚持以人为本,致力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实际需求相适应的民生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以及维护稳定机制。三是主攻城市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扮靓省会第一窗口。

“两优化”:一是优化城市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复合型城市发展理念,在中心城区以城中村改造为主推进深度城市化,在城乡结合地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北区等远郊地区实施生态型产业化开发。二是优化产业发展格局。坚持“三产兴区”战略,以发展楼宇经济、商圈经济、特色街区经济、园区经济为主优化产业布局,以发展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业、信息科技业、总部经济为主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两大跨越”。

提高“三力一度”:即提高竞争力、承载力、凝聚力和金水首位度。提高竞争力,就是更加注重培育比较优势,整合辖区教育、科技、人才等优势资源,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聚集平台”,打造特色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区尽快由“三产大区向三产强区跨越、文教资源大区向文教强区跨越”。提高承载力,就是更加注重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加强交通、市政、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努力满足城市人口快速增容的需要,推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城市功能与群众需求相适应。提高凝聚力,就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促进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各阶层成员团结和睦,推动辖区居民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幸福感不断提升。通过提高竞争力、承载力和凝聚力,将金水区在全省城区中的首位度提上一个新的水平,把“首善之区”建设推入一个新的层面:一是要发展成为全省最富饶之区;二是要打造成为全省最安全之域;三是建设成为全省最宜居之地;四是社会充满关爱;五是主动包容差别;六是生态可持续发展。努力以新环境、新优势,吸引人才不断向金水汇聚、财富不断向金水涌入。

三、2010年政府工作的努力方向

围绕政府工作总的要求,为落实“一主线三主攻两优化”工作重点和“提高三力一度”发展目标,2010年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以“两大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四大战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四种经济”,着力培育“四大产业”,力争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将搭建“两个平台”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依托辖区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集聚平台,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以实施“科技兴区”战略为重点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政府推动、市场驱动,逐步建立以知识创新为骨干、技术创新为核心、政府服务与管理创新为保障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力争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增至2.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至8亿元以上、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6.5%以上。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重大产学研项目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56%以上。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重点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完善行政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制订更能吸引优秀人才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优待政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力争1-2年内,全区人才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以上,行政人才本科以上学历不低于50%,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占同类人才总量的20%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比重显著增加。

将建设“四大战场”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主要载体。以发展楼宇经济、商圈经济、特色街区经济、园区经济为重点决战“四大战场”,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投资依赖型向资源整合型的转变。依托楼宇经济拓展城市立面发展空间。加强规划控制和政策引导,促使新楼宇高标准建设、老楼宇不断完善功能、旧楼宇实施改造,着力培育一批金融大楼、创意大楼、中介大楼、科研大楼等特色功能楼宇,引进产业关联度高、集聚性强的企业入驻,在楼宇内部和楼宇之间形成相对集中的行业集合和产业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楼宇企业缴纳税收比上年提高10%以上。依托商圈经济和特色街区经济强化资源整合效应。以优化商圈发展环境和提高招商质量为重点,加大北二七路、紫荆山两大传统商圈提升力度,加快曼哈顿、西关虎屯、白庙三大新兴商圈发展步伐;加强对新建特色街的指导和对现有特色街的整合与管理,全面推进“滨水产业带”整体建设与招商,启动“农科路酒吧一条街”西段建设,完善“建业老房子商业街”配套设施,努力使特色街成为城市建设的风景线和经济发展的新高地。依托园区经济促进资源集约利用。把杨金产业园作为我区园区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主阵地,积极争取科学发展示范区优惠政策,按照“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城际开放”的原则,加快规划编制和基础建设步伐,加大重点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年内入驻企业20家以上、年产值达12亿元以上。

将培育“四大产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支撑。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有关要求,紧紧围绕“两大跨越”工作目标,积极培育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信息科技和总部经济四大战略性支撑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正确认识“交换创造财富”理论的积极意义,在未来路、金水大道、经三路一带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形成全市乃至全省资金清算、拆借、贴现、担保中心和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私募股权基金等金融业发展集聚区,规划建设“金融超市”、“投融资大楼”1-2座。以金水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依托,吸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现代传媒等企业入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成长型文化创意企业,形成创意集聚发展效应。以河南科技市场升级改造为依托,规划建设中部地区信息交流中心、软件产品交易中心和科技贸易中心,促进电子信息、科技研发等产业集聚发展。完善总部经济发展配套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同时,我们将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深入开展招商活动,重点引进一批税源型、科技型、环保型项目和品牌、专利、技术等知识性要素;大力支持辖区优秀企业拓展国外市场,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继续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沟通联系,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区域联动。

(二)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

把制度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永恒动力,坚持以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以降低交易成本、明确产权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重点,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深化“三项改革”,力争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寻求新的突破。

深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主要精力更多地放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上来,把更多的资源向公共领域倾斜、更多的财力向公共事业投入。按照“经营城市”理念,探索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型社会组织,凡能通过市场解决的事项,逐步从政府剥离,有计划地向社会组织转移。按照“大部门制”设置方针,积极推进政府机构及职能整合,优化政务流程,减少事权重叠和交叉,降低行政交易成本,提高行政资源配置效率;整合和规范各类协管员队伍,逐步实现统一调配和统筹使用。按照“便捷高效”原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投资项目免费全程代办服务,探索工商企业并联审批模式;完善对重点企业、优势企业、高新企业的扶持政策,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将制度创新放在城市管理工作的首位,以建立长效机制和实施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大力推行市场化运作和物业化管理,提升市容环境卫生整体管理水平和运行效能。推广花园路改革经验,上半年完成改革试点3-5家,并将改革向东区安置区延伸。进一步明晰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定位和职权,避免多头管理、责权不清。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外包”的领域和范围,提高市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探索政府主导下社会、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新模式。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区投融资工作实行统一管理,进一步整合政府资源、扩大融资能力、提高投资效益。以金水投资公司为载体,打造实力强大、高效统一的综合性政府投融资平台,对全区国有资产进行资本运作,满足基本建设资金需求,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改革投资管理方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推行“代建制”,建立“投资、建设、管理、营运” 四分开的新型管理体制;对已经建成政府项目资产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政府投融资项目效绩评价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提高投融资管理水平和效益,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深化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股份制改革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年内完成98个村组的改革任务。加快改制后农民向市民、农村向社区的转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土地资本化、资本证券化运作途径,尝试将土地预期收益进行资本运作,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化进程

把城市化作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紧紧围绕“三化两型”城市建设方向,着力探索复合型城市发展新模式。

加快中心城区改造。以提高城市建设品位为重点,强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9个在建城中村建设进度,力争岗杜、王马庄等4个村安置房年内投入使用,任砦、白庙等5个村安置房建设主体完工,姚砦、黑朱庄2个村开始动工;以提高城市道路建设水平为重点,对政七街等35条区管道路进行综合改造,对货栈南街、燕黑路等3条背街小巷进行综合治理。搞好京广路-沙口路快速通道拓宽改造工程拆迁;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将解决交通堵塞、停车场所不足、路网配套建设滞后等问题提上日程,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继续开展交通治理年活动,重点加大对公务用车交通违章行为和无证营运机动三轮车、渣土车的查处力度,引导市民文明出行,提升市民文明交通素质和城市形象。

规划建设北区EOD。紧紧抓住河南省加快发展郑汴新区的契机,按照复合型城市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北区“生态办公区”EOD,借助优越的生态、交通等条件吸引优质要素向北区流动,形成与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CBD错位发展、遥相呼应、互为补充的新格局。加快规划编制进度,稳步开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力争三年之内基本完成北区EOD规划区内的路网、管网、水电等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之内开发建设全面展开。

加快东区城市化进程。重点推进“三项探索”:一是积极探索促进失地人员更好就业的新途径,尽可能多地组建为东区发展服务的企业,吸纳失地人员长期就业;二是积极探索加快失地农民向城市化转变的新办法,更加重视其失地农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与城市的融合;三是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拆迁工作新机制,尝试通过企业运作来进行拆迁,靠市场规则追求效率效益。2010年,全面启动龙湖区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完成26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附属物拆迁,启动龙湖区3个安置小区建设,龙湖区失地群众社保参保率达90%以上,专业技能培训率、就业率分别达60%和50%以上;加快龙子湖高校园区建设,完成后牛岗村整体拆迁,搞好龙子湖安置小区二期安置房分配。完善安置小区配套建设,实行社区化管理,切实加快城市化进程。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把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调整到推进中心村建设上来,按照“扶持中心村、引导优势村、控制一般村、搬迁零星村和不便村、整治空心村”的发展战略,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推动村镇合理布局。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方式,培育土地银行、土地专业合作社、土地交易市场等中介组织,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试点。尝试“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加快农民向市民转移。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改善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强化乡村正常运转的财力保障,培育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解决好农村融资难问题。重视研究农民工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出现的新情况,积极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农村内部增收空间,年内转移农村劳动力3100人。

(四)全面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大力推进文明金水、生态金水、平安金水、和谐金水“四大建设”,全力打造全省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发展的“首善之区”。

建设“文明金水”。坚持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促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建设,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完善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机制,坚持定期向政协通报政情制度,加快推进政府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未成年人“伦理、心理、生理”教育,年内建设4-5个“三理”教育示范村。发展和谐文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引导市场资源投入公共文化服务,新建文化大院26个。深化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广泛开展睦邻友善、守望相助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培育社区家园意识,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建设“生态金水”。把加强生态建设作为“首善之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围绕郑州市林业生态建设和园林城市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和绿化力度,新建林业生态村3个、完成村镇绿化200亩,新增绿地40万平方米。加快生态水系建设,启动北区规划区内黄河灌溉水系修复和复合型湿地建设工程,配合市政府搞好贾鲁河生态治理。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强化新开工项目节能评估和环评把关,从源头上加强能源节约和污染防控,按时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燃煤大锅炉拆除和改制任务。改善土地管理,完成土地利用总规修编,开展土地资源综合整治,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强土地调控,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需求,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建设“平安金水”。以保障辖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保持辖区社会安全稳定态势为重点,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不断提高居民群众安全感和舒适度。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人防、技防一体化的综合防范模式,加大群防群治力度,实现社会治安秩序的持续好转。加强对重点领域和事故高发区域的安全监管,突出目标管理,严格责任追究,预防和减少一般伤亡事故,坚决遏制和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辖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避灾逃生技能。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继续坚持领导包案责任制和信访接待日制度,认真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全面提高政府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建设“和谐金水”。以“八大民生体系”建设为重点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努力让经济发展成果在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惠及辖区群众。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和更加优惠的就业扶持政策,年内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26000人,其中“4050”人员2150人。注重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健全失地农民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体系,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补助标准。牢固树立“均衡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布局,继续推进71中等4所学校改扩建工程,启动文化路三小等5所学校校舍改造工程,新建天明小学和四月天小学;加大教师交流力度,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加大困难学生就学补助力度,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完善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的保障性住房供应方式,加快“康苑居”廉租房小区建设,年内1-3号楼主体完工。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在公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金水总医院建设步伐。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新模式,筹建金水区养老院,努力构建居家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辅相成的养老体系。

(五)着力提高政府自身建设水平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为发展服务、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打造效能政府。把效率、效果、效益作为衡量政府效能建设的主要依据,全面推行绩效管理,逐步建立公务员业绩与薪酬和晋升相挂钩的良性机制。培育政府团队文化,着力提高公务人员学习、思维、创新、谋划、交际、说服、自知、自制、团结、合作等“十种能力”。健全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促进政府系统依法、高效、和谐运转。改进文风、会风,规范各类检查、评比、考核活动,减少不必要应酬和事务性活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整合区属各单位信息网络资源,建设政府门户网站群,实现区属信息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

打造法治政府。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推行信访评估制度、公开听证制度、定期回访制度,确保政府决策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真正反映群众真实愿望。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过错问责制,大力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促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提高政府公信力。继续坚持“依法治区”,把依法行政与普法教育相结合,积极营造更加有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的社会环境。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务透明度,切实保障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打造廉洁政府。将反腐倡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大力开展警示教育,促使公务人员在行使权力中自觉做到慎初、慎微、慎交、慎欲、慎独。完善政府决策、政府投资、政府执法等各个领域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合力,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治各类腐败分子。全面加强政风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公务人员牢固树立务实为民理念,重实际、崇实干、求实效,多出亮点少留败笔,多出业绩少留遗憾,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孕育着新的希望!在新机遇、新挑战和更高目标、更高要求面前,全体政府人员将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勤政善政,尽职尽责。无论前方道路有多少挑战,我们相信,任何困难都动摇不了全区人民加快发展的决心。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用智慧、激情和汗水在新的征程中谱就更加美好的篇章!


主办单位: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16号 邮编: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