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顺庆委员:
您所提的《发展智慧农业,引领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一文已收悉,感谢您对金水区“三农”工作的支持。经过我委有关科室认真讨论研究,认为该建议立足实际、视野开阔,对下步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针对您所提的宝贵意见,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金水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把位于我区东北部沿黄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马渡、来童寨、黄冈庙3个行政村进行规划保留,整体纳入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按照“党委领导把方向、政府投资搞基建、群众筹资整庭院、平台公司引产业、社会各方助发展”的模式,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功能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村庄改造提升、黄河生态保护、优质产业导入、家庭经济培育,全力打造沿黄生态走廊乡村建设样板和未来乡村聚落。
诚如您所言,在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注,这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此,我们专门开展调研工作,明确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可行性和工作不足之处。可行性方面:从行业发展看,在持续优化涉农行业营商环境、加大农业产业化培育下,成效显著,市内大部分的农业企业集聚在我区,且多处于产业上游;培育出一支国家、省、市三级联动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队伍,为我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从人才汇集看,我区拥有包括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牧专学院在内的众多高校院所,为成果转化、人才汇集、助力我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持。从基础设施看,我区美丽乡村交通条件便捷、生态资源优越、黄河文化厚重,经过两年来的投资打造,美丽乡村日趋成形、硬件设施日渐完备、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人气流量大幅提升,已经具备探索和发展好特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人文气息。不足之处:需要在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上下功夫。需要进一步增强要素资源、产业基础的整合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抢占高地的主动意识,增强打造成果高地、打造特色产业的作为意识,在谋划形成我区美丽乡村特色、亮点上下功夫,唱好我们的“特色戏”。需要在激发产业活力上下功夫。全区涉农企业缺少良好的集聚平台和沟通串接机制,内部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以尽快形成“串珠式”发展格局。
基于以上比较优势、辖区美丽乡村产业导入实际以及您的宝贵建议,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也愈发清晰:一是选准发展路径,积极对接省市上级单位,深入辖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实勘北部沿黄片区,认真研究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挑战、潜力优势、短板不足,找准发展定位、明晰发展思路、选准发展路径、破解发展瓶颈,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为高水平打造“创新智城·品质金水”、建设国家一流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强基固本、增色添彩。二是推进产业融合,紧抓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重战略机遇,对接科研院校和头部企业,科学规划,围绕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产城融合、多业态复合等类型,聚焦农展、农创 、农旅、农数“四个融合”,分区规划,打造“一带四片多点”,建设“金水智创农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是提质智慧农业,重点发展果蔬、水产等现代设施农业,打造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产展会展,开发生态体验、慢养康养、观光采摘、垂钓餐饮、艺术设计等复合型业态,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逐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总之,我们将以这次两会为契机,充分考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宝贵建议、批评和意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市委部署要求,以全面开展“三标”活动引领,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努力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为黄河战略实施和郑州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增添乡村亮色。再次感谢您对我区“三农”工作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您能一如既往多提宝贵意见。如果您对以上答复有更新的意见和建议,请您及时与我们沟通,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