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委员:您好!
您提出的关于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人文金水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将我区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一、我区非遗保护工作基本情况
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提高我区政府各机关及辖区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有力推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抢救、保护与传承,确保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序进行,金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07年9月14日,正式下发了“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金水区立金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金政办文〔2007〕43号文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金水区文化旅游局。由区文化馆负责相关的具体业务开展。
2008年,区文化旅游局又挂牌成立了“金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具体协调辖区各办事处文化专干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截至目前,我区已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7项。其中省级项目9项,省级传习所2个;市级项目15项,区级项目33项;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区级传承人6人。目前我区有2个省级传习所、3个市级传习所。
目前我区有1个非遗传承基地(金水区文化馆高浮雕拓片、剪纸、线编、古琴传承基地)、2个省级传习所(朱氏古建筑彩绘传习所、高浮雕传拓技艺传习所)、3个市级传习所(金水区升科剪纸传习所、黄氏中医儿科传习所、彭世传统修脚术传习所)。1个国家级传习所(2016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金水区文化馆设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李仁清传习所。)
二、非遗传承基地及展馆建设
我区建立的金水区文化馆高浮雕拓片、剪纸、线编、古琴传承基地。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免费培训以来,群众参与热情高、培训效果显著,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员。学员们通过认真地学习和反复地练习,在非遗传承人陶运成、袁升科、李仁清、王跃玲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克服种种困难,现已完成大量优秀作品。
金水区文化馆馆内设有高浮雕传拓技艺主题展厅、剪纸体验展示馆、古琴体验展示馆、大河考古美术馆,非遗教室。
三、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训成惯例
自2015年以来,根据辖区群众需求,区文化馆邀请传承人结合免费开放培训,在辖区内开展了沈氏摔跤、剪纸、面塑、纸雕、古琴、中国结等非遗专项培训。通过开展免费公益培训,学员们认真学习培训效果显著,能独立创作大量优秀作品,并自发在中方园社区成立了金水区钰苑手工艺术团,每年团员们都开展免费培训作品展。
(二)非遗艺术展演团进社区,开展宣教、展示展演活动
金水区非遗艺术展演团自2015年3月成立以来,以保护、传承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带着非遗项目走进社区、走进校园,拓宽了群众认知和参与非遗保护的渠道。每年展演团都在辖区内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10余场,区文化馆组织邀请10位非遗传承人在活动现场集中展示剪纸、香包、面塑、纸雕、糖画等民间民俗技艺。
(三)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工作稳步推进
金水区非遗艺术展演团自2015年3月成立以来,利用“非遗”在校园、在社区为载体,积极拓宽“非遗”传播渠道,培训“非遗”传承后续人才,通过传统节日、重大活动进行“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课程培训,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每年展演团都在辖区内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10余场,汇集及串连金水区非遗项目包括剪纸、香包、面塑、纸雕、糖画等省、市、区级非遗项目,涵盖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门类。
(四)特色非遗文创 走进寻常百姓生活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重地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我区自身优势,发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宣传展示和文化教育传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让非遗“活”起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为更好地让石窟造像“活”起来,金水区省级非遗项目“高浮雕传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仁清屡屡创新,探索开发高浮雕传拓文创产品,以石窟寺的佛造像、菩萨、罗汉、伎乐、飞天等为创意元素,推出了传拓盲盒、彩拓挂饰、手提袋、口罩等多项文创产品,寓意吉祥的“鱼跃龙门”、“飞龙在天”、“莲花童子”更是许多高考家长的首选。
升科剪纸近年来在金水区文化馆的支持帮助下,陆续为历届街舞大赛创作剪纸文创,其中有:街舞大赛剪纸册、街舞大赛获奖人员肖像、街舞大赛纪念银币等。与品牌联名创作有:剪纸抱枕、剪纸桌旗、杯垫、T恤、设计剪纸商标和产品包装等布艺类文创产品。为景区和学校设计剪纸特色礼品册(和少林寺合作为少林寺明代壁画剪纸摆台)。剪纸表现能力丰富,图形冲击力强,可以和所有材质相结合,从而做出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作,接下来,我区将进一步健全保护非遗传承体系,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打造“非遗市集”
结合金水区非遗项目特点,挑选出剪纸、香包、拓片、面塑等易于展出和传播的非遗项目,通过与金水特色文化街区、城市夜消费、非遗文创产品等相结合,推出“非遗市集”相关活动,与金水区文化和旅游市场创意结合,推动金水非遗技艺传承,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活态利用。
(二)开展“非遗+研学”,体验沉浸式非遗传承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融合了学习和体验的教育形式,非遗研学活动通过亲身参与,让参与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让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技艺,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今后,金水区将进一步深挖文旅研学资源,陆续开展各类研学体验活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更多地学习、了解、掌握具有金水特色的传统文化,让非遗手工技艺代代相传,使非遗变得更加触手可及,增加文化传承的参与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