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文化路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市委、市政府“抓改革创新、强投资开放、促结构转型、求民生改善”的总要求,围绕“一化两区四个金水”建设总目标,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三大主体工作,积极作为,寻求突破,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上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5年上半年工作运行情况
2015年上半年,文化路街道在安排部署工作中突出前瞻性和预见性,结合街道实际,通过召开专题班子会议和街道务虚会,梳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奋斗目标、工作重点和措施。在重点抓好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平安建设、民生工程、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推动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提高。
(一)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1、综合经济实力迈向新台阶。2015年1至5月份,共完成区级财政收入3.2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5.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占全年任务的4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2.4%。2015年上半年,预计完成区级财政收入4.6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9.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占目标的5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亿元,同比增长5.9%,占目标的47.2%。另外,截至2015年5月底,辖区33栋重点楼宇共吸纳入驻企业5350家,商务楼宇面积达到132.44万余平方米,完成全口径税收32394.8万元,同比增长27.6%;区级税收6379.97万元,同比增长5.1%,总部企业数量达到28家。街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各项经济指标在高基数上保持了快速增长。
2、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新的突破。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抓手,街道17个省、市、区重点项目,2015年上半年,共完成投资17.4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38.6%。2015年1至6月份,预计完成投资22.5亿元,占全年目标的50%。另外,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举求多效”的综合性举措,郑州金水万达中心、东关虎屯城中村改造等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投资额超过几十亿元。同时,坚持将促进消费作为加快发展的持续动力,鼓励企业在商圈和特色街区发展中出台系列措施。不断发挥区位优势,逐步扩大花园路丹尼斯、大商新玛特、360购物广场和农科路酒吧一条街的区域带动作用,推进街道经济快速发展。
(二)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1、城市改造与建设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道路建设等工作步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改善城区形象、提高群众收入、优化产业结构。2015年上半年,胜岗村改造项目安置房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土地招拍挂前置手续已完成,企业正在筹措土地招拍挂所需资金。东关虎屯村已完成安置基数、地籍调查、地类分析等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国有土地安置补偿方案征求意见稿公示及入户征求意见;农业路快速通道工程,住宅已签订597户,剩余118户,非住宅已签订27户,剩余19户,截至目前,共拆除12万余平方米。政六街(农业路-丰产路)保通路建设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中。
2、城市管理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大力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先行区活动,加快推进丰庆路、林科路等8条道路街景整治工作;完成道板房、移动公厕、街头游园选址工作。开展市容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上半年共清理占道经营820处、突出店外经营625处、条幅及乱贴乱画915处、规范自行车700处,确保了辖区环境的干净整洁。停车场建设工作,街道现有在建停车场8个,共计5876个车位。其中,丹尼斯花园路店地下停车场已提前对外开放476个车位,完成河南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地税局等停车场建设选址工作。加大扬尘治理工作,采取摸底排查、限期整改、实施播撒草籽等措施,从根本上环境工地扬尘,进一步提高扬尘治理的效果。
(三)围绕社会管理创新,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不断巩固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继续探索长效管理机制,以优化联动平台服务效能,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为目标,开展网格大走访活动。2015年上半年,街道共排查各类问题23851起,解决问题23675起,处置率99.2%。一是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各类专项治理活动。在“圣诞节、元旦节”前夕,重点对辖区娱乐场所、人员密集场所进行了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隐患的场所下发《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整改指令书》,要求限期整改,逐个销号。另外,在春节期间深入开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安排专人对辖区内的12家烟花爆竹销售点进行逐一检查,严厉查处无证经营和违规经营等销售行为。同时,与辖区公共单位、企业、门店等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细化责任,增强安全责任意识。二是健全治安防控体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事件,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法轮功”、“全能神”等邪教组织。三是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上半年,共接待来访群众60余人次,调处劳资纠纷、邻里纠纷等各类矛盾纠纷159件,调解成功159件,调解率达100%,其中,为农民工讨回工资款共计64万元,确保了辖区社会大局的平安稳定。
(四)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群众生活水平
切实办好惠民利民的民生实事,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弱势群体生活保障等工作。截至目前,实现十三万就业再就业1661人,完成全年度任务66.5%。积极落实优待抚恤政策,截至目前共为133名各类优抚对象发放抚恤金81万元。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办理一孩生育证295个,二孩生育证76个,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272人。
(五)围绕“三级三类”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社区服务机能
目前,蓝堡湾社区、农西社区已完成托老站,残疾人康复站的选址任务。同时,街道已与河南万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联系,就辖区27个无主管楼院进驻工作进行了前期对接。另外,向辖区居民印发了20000多册便民服务手册,成立了“我必帮”物业应急维修服务中心和各社区分中心,并完成红色文化志愿者艺苑、雷锋爱心超市等12个群众性自治场站。
(六)围绕“四项基础制度”建设,探索社区服务新理念
以“四项基础制度”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了“街道、社区、网格、楼组”四级党建网格,以“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网格自治、各方协作”带动“双基双治”建设。目前,各社区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博物院社区作为亮点社区,被市委吴书记重点表扬,并将经验在全市推广。
1、基层民主决策制度建设。以社区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建立民情分析会和民主评议等制度,推动基层民主决策及监督制度在基层的落实。通过召开党群议事会、设立“心愿墙”等措施,公开社区事务,进一步推进社区民主监督。
2、便民服务制度建设。加强服务资源整合,筹建社区党员群众参与的由“党群、公共、便民、网格、文化”服务体系。完成红色文化志愿者艺苑、便民生活服务站、雷锋爱心超市等12个群众性自治场站。
3、矛盾化解调解制度建设。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每日接访制度,信访联席会议和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等制度,进一步明确“三官一师”进社区、“一庭三包”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同时,充分发挥社区民调员、驻社区律师及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联调作用,针对农民工讨薪、土地征迁等矛盾纠纷进行专项调解,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4、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制度建设。在社区(村)广泛推广“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规范干部队伍的监督机制,建立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员工作机制、居(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机制等,对四项机制建设落实情况监督检查。
(七)围绕反对“四风”问题,推进街道党风廉政建设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20条意见、市委市政府20条规定和区委区政府20条规定,对照检查,开展回头看,认真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牢固群众观点,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推进惩治和防腐败体系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建设在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街道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通过开展以承诺、亮诺、践诺、评诺为主要内容的“四诺”活动,机关效能建设和作风纪律整顿活动,进一步优化了干部作风,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济税收压力较大,税源回归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二是占道经营现象等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城市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三是由于处于各类矛盾凸显期,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完善,一些城市拆迁、村民待遇、涉法信访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大,辖区信访稳定形势不容乐观。
三、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文件精神,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干部作风纪律,确保街道干部队伍廉洁清明。街道“三公”经费较往年有了明显下降,发文较往年相比下降20%,建立健全了《领导分包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28项规章制度。同时,落实上级关于安全生产、信访稳定、重大事项决策等文件精神,有效的促进街道效能运行和社会稳定大局。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推进措施
下一步,街道将以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先行区建设为契机,深化“四项基础制度”建设工作,继续做好城市改造、项目建设、民生实事等重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一是强力推进城市改造及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胜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安置房建设,完成东关虎屯村及片区改造项目控规、修规和土地手续的办理工作。二是持续加强支撑能力建设。继续做好农业路快速通道重点工程涉及的拆迁及街道道路整治任务。三是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发挥好街道网格化管理联动中心的作用,实现多领域资源共享、问题统一受理,进一步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四是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先行区建设。以四项基础制度为统领,深入推进“三级三类”便民服务建设工作,全面改善街道辖区人居生活、生态环保、商业投资等环境。
五、意见和建议
结合当前,辖区居民群众对基础公共设施诉求高的实际情况,建议区委、区政府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民生投入力度。